春和景明,正是游山玩水的好时节。上海久事美术馆上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山水游”,以曹晓阳、车建全、傅百林、高郁韬、金江波、陆易、吴观真、杨奇瑞、杨泳梁、叶冰、游东醌、余友涵12位当代艺术家的共计37组作品,邀请观众在当代艺术家无边界的创意作品中“上春山”。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后姜俊告诉文汇记者,“山水”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对应“入世”理念的“出世”思想有关,即道家的“隐遁”生活方式,起到调节生活的作用 。古人将自然山林视为自由的寄托,超越尘世的“隐遁之所”。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自然逐渐成为中国艺术中永恒的主题——“山水”。之后,南北朝画家宗炳(374-443)首次在山水画中提出了“卧游”。“山水”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同样在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延续着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鉴赏,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精髓,还为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当代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抚慰。
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面对着不同的技术媒介。此次展览邀请了使用不同创作方式的艺术家,他们在新媒介、新手法和新观念的引导下,继续探索“山水”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相应展出作品延续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鉴赏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思考与感悟,看似是对自然的描绘,实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艺术家们一同游历于山水之间,感受那份来自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是与时俱进的‘山水’表达。”姜俊说。
例如,以⽔墨介⼊影像,傅百林带来《⽞林》系列⼿⼯染⾊作品,既包含摄影术所可以囊括的丰富细节,又呈现出绘画的意趣。“⽞”即⿊,只见艺术家⽤⿊⾊创造丰富⽞妙的视觉体验。 他采⽤“明室暗房”的⼿法,赋予画⾯⼀种独特的灰度和影像质地。融⼊多层⽔墨的晕染和细致⼊微的描绘,借鉴宋元⼭⽔的笔法,打破了原有的视觉秩序,让整个画⾯变得更加平⾯,恍如⼀⽚⿊⾊蒙太奇扑⾯⽽⾄,⽽若近观,又仿佛营造了⼀个个神秘的幽邃之境。
《那水》系列是以大漆、苎麻等创作的综合材料作品,源于吴观真儿时的经验和记忆。将漆画从厚重的漆板上移转到轻盈通透的麻质基材上来表达,是吴观真当代漆艺术的首创表达。善用“光”作为隐性的材料呈现在“ 大漆”和“ 苎麻”的交融中,在不同时间和光源下,这一系列作品都呈现出和而不同、入微至真的观照状态,产生出因光而灵动的漆艺术视觉感观,使观者与作品产生了美妙的视觉互动。
车建全带来了长达近两小时的影像作品《亭》。这来自艺术家花费近十年时间对山上一座亭子进行的无数次观察和记录,并从气象学角度对同一景观反复阐释。作品以选择性记录的单纯动作回到静观式的观看,探讨真实与虚幻、遮蔽与显现的哲学命题。在这里风、湿度、雨雪等天气元素成为统摄剧场观看的决定力量,在天气和时间的流转之间,《亭》也成为传统文化影像化的符号象征。
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历经百年发展变迁,在“一江一河”和都市山水中孕育出其独有的海派文化基因与海纳百川的气质。始于外滩、立足海派、融汇东西,坐落于黄浦江畔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内的上海久事美术馆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用艺术的视角去探寻新时代下传统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全新表达。馆方希望以本次展览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中“山水”以及与“山水”相关的“卧游”在当代艺术中的传承和转化,并在多种媒介和跨媒介中展示“游”的多种可能性,激发市民观众和广大艺术爱好者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自然”与“人工”、“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与艺术家们一起开启一场充满启发的“艺术山水精神之旅”。
展览将持续展出至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