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观察报道

油画堪称美术创作的“重器”。用油画语言表现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刻画典型人物形象,是中国油画创作的优良传统。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是对5年来中国油画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共收到全国各地选送的复评参评作品1253件,共选出参展作品697件,其中进京作品95件。入展作品整体呈现出强烈的人民性、鲜明的时代性与多元的探索性。

从展览现场可以看到,许多作品从宏观视野入手,着力表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国之大者”的攻关创造到城乡发展的新颜新貌,从科技创新的火热现场到强军建设的壮观景象,展现出社会发展的恢宏气象,时代的脉动扑面而来。许多作品怀人文之思,朝历史深处,聚焦党的百年征程和中国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与代表人物、文化艺术先贤和科学家群体,重在讴歌他们以身许国、奋斗奉献的精神。更有大量作品以微观和日常的视角,表现新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地方文化特色、民族民间风情等不同角度,讲述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故事。这些作品发挥了油画艺术的优长,深入刻画英雄楷模和劳动者、奋斗者、奉献者的精神风貌,在求真的表现中营造时代情境和艺术意境,成为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形象表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本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直观地呈现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的不同风貌。从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油画界更加注重油画的学理研究和探索创新,更加兼容并蓄,信守油画本体的品质与品格,探索油画语言的丰富表现力。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反映了当前中国油画发展道路上一条逐渐清晰的学术方向: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磨砺民族性的语言,在深度体验生活中形成个性化的表达,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中淬炼更具现代性的语言,最终让源自西方的油画与中国的历史人文、时代发展及精神气象融为一体。这样的追求与创造,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油画家的使命担当,同时也展现出中国油画创作的蓬勃生机。

“我在第一个展厅看到了一件作品描绘的是天安门前一家几代人的合影,本以为是普通的合影,却从介绍中了解到合影背后的英雄故事,格外感动。此外,《千里故人》画面中的老人为什么那么让人感动?因为大家看到了生活中一位平凡人的遭遇,那种对人的关怀在画面中被表现出来。展览中,最大的主旋律就是对人的刻画、对人的表现。”在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看来,本届全国美展的油画作品凝聚着一种叙事伦理的转向,集中体现在宏大而诚挚的人民意识。展厅中扑面而来的是脚踏真实大地的各族人民,是中国近现代文艺史的珍贵再现,是一起相拥而立的堂堂中国人。画面中有造型饱满而雄强的人物塑造,有场景式的生活建构,有关于绘画艺术的伦理思考,有关于油彩语言自省的清醒诘问,其内在都是以语言的内省和深化来锤炼作品。

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人物题材在本次展览中涌现出许多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有别于以往照片化、照相式的表现方式,着力将人物形象与历史环境有机结合,即使是超越时空的人物组合,也通过人物形象与神态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与风貌。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想象性是本届全国美展有关历史画的一个新特征。“如何调动画家们深入剖析历史,形成一种带有人文色彩的阐释方式,结合油画艺术的个性表达进行创作,并和当下生活形成关联,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作更深入的思考。”尚辉说。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看来,油画展区的作品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趣味、格调和偏好,也呈现了以油画的形式表达这个时代的叙事方法、表现角度和文化想象,也是一种自我形塑,通过油画来塑造我们对于社会的体验、表达与思考。油画艺术在探及新高度的过程中既要有自信,也要有一种反省的精神;既要重视专家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大众的评价。

本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是阔别25年后再度回归上海这个中国油画的发源地,这激发了当地油画家的创作热情和参与热度。据了解,2023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围绕备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核心任务,组织各艺委会紧紧依托特色项目持续开展创作动员,积累了一批具有海派标识度的优秀作品。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上海共有52件油画作品入选,包含14件进京作品。

 

坚守水性特质 把握融合边界

本报记者 李百灵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品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展览共收到5265件水彩、粉画作品投稿,经评选,399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45件。入选作品展现了5年来中国水彩、粉画创作的璀璨华光,在多样的题材中展现出昂扬的时代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展厅中可以看到,本次水彩、粉画展作品既有写实的造型,也有写意的笔调;既有众多人物构成的宏大场面,也有艺术家个人体验的新语境。从中可以看到,广大水彩、粉画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形式探索上,积极吸收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并更多地把中华优秀绘画传统融入水彩、粉画的语境表达之中。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锐意创新的朝气活力,既形成新的创作共性,又以个性的诠释拓展了水彩、粉画的边界,呈现出水彩、粉画对材料、技法和手法的突破。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表示,从展出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试图用水彩、粉画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因而表现题材十分丰富。“有很多艺术家把其他的艺术语言融合到水彩、粉画创作中,形成了一些个性特色,在这个背景下,水彩、粉画的水性因素就会弱化一些。水彩、水粉画的边界如何界定,也是此次展览带给我们的思考。”王平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本次水彩、粉画作品展所呈现出的整体创作面貌是具有主题意识的。他说:“这次展出的水彩、粉画作品在艺术语言上展示出比较多的探索,对有意识的画面构图、对有提炼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饱满塑造,这些特点可以看到水彩、粉画在题材和主题表达上的重大突破,而这种突破同时也为画种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即水彩、粉画是否需要具有水性色彩的特点。”

在创作中融合油画、综合材料等其他画种特性,拓展水彩、粉画的边界,是当下许多水彩、粉画家共同的思考。那么,如何把握好融合的边界?“在水彩、粉画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希望作者能够画出新颖独特、从技法上有新表现、能够拓展画种边界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看到正宗且传统的水彩、粉画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陆庆龙说。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执行主编李永强也表示,水彩画的本体性和边界问题是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强调其主体性,但绝不能排斥对边界、对材料的探索。正是因为这些探索,才赋予了当代水彩画价值与魅力。

李永强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写实性水彩画也要强调写意性。“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不仅属于中国画,也属于水彩画。水彩画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技法语言、构图、色彩等来表达写意性。”

水彩画如何在写生和创作的自我校正中体现时代精神也是许多水彩画家关注的话题。中国美术学院水性材料绘画工作室主任周刚表示,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不要去被动地描摹对象,而要主动、深入地研究,否则画作就空有形式或者形象,而没有真正的思想性。“绘画还是要有思想性,这就要求画家回归生活,在绘画的过程中、从时代性的观念中不断走出崭新的创作道路。”周刚说。

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水彩画系主任冯建宇认为,写生是水彩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课题。通过写生,画家能够直观地感受时代气息,捕捉那些细微而又充满生机的瞬间。在水彩画写生过程当中,画家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更需要在技艺和情感语言上不断进行自我校正,以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水彩画家任辉看来,画家在深刻理解时代精神、时代内容的同时,创作理念的创新也不可或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创作精神,突破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作品。”任辉说。

探索壁画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和谐共生

本报记者 邱武霞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作品展在河南郑州开幕,本次展览不仅是对过去5年中国壁画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壁画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与使命的深刻诠释。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807件壁画作品,经过评选,191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19件。

中国壁画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壁画艺术家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努力将壁画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中,使之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此次入选作品在主题内容、艺术内涵特别是艺术语言的表达上都有所创新。“从历史题材到红色题材,从建设景象到生活风貌,许多作品以立意深、场面大、造型刻画精、形式语言新反映出壁画水平的提升,更在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上体现了壁画的文化追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艺术家深入生产建设的现场,到人民群众中去,用壁画的形式、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最突出的发展特征。

本次展览特别强调壁画与公共空间的紧密结合,壁画展区也是首次要求作品有具体的空间环境,有三成以上的入选作品已陈列在全国各地的机场、地铁站、火车站等公共空间以及政府、学校、展览馆等单位。我们可以看到,悬挂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公共会议大厅墙面的《四库全书与南北七阁》以书卷为形,为人们了解《四库全书》这部巨著增添了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南京城墙博物馆下沉式门厅的《城南记忆》壁画引领观者穿梭于老房子之间,体味家的温馨与时代的变迁;落地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天府巷——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壁画》则是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现成都多元魅力与城市精神,成为西南区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此次展览涌现出不少‘上墙’壁画作品。从某种程度来说,‘上墙’即意味着壁画作品已经接受公众和社会的考验,体现了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未来价值和作品在当下的时代活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表示,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壁画精品,既展现了中国壁画的发展现状,也引发了大家对壁画的公众性与艺术性关系的思考。

在探索壁画艺术如何与公共空间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在材料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他们不仅保留了传统材料如漆艺和木质材料的独特韵味,还巧妙地引入了现代元素,如镜面反光金属马赛克等,不仅赋予壁画作品耐久性,更在形式美感上深深吸引观者,而浮雕与动态视频的融合以及数字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拓展了壁画艺术的表现边界,还使得壁画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富有互动性和科技感。

从本次参展的作品来看,壁画创作呈现出老中青三代紧密结合的梯队结构,其中青年创作人才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这批在老一辈壁画艺术家悉心指导下成长的青年艺术家,凭借活跃的思维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创作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壁画作品,成为推动壁画艺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览中还涌现出多件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壁画作品,这不仅符合壁画创作因体量庞大而需团队协作的特性,也体现了壁画艺术在创作机制上的独特优势。团队合作不仅有助于作品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全面提升,更促进了不同艺术观点与风格的融合。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说:“希望更多跨领域的艺术家加入壁画创作的行列,共同推动中国壁画创作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以期在未来实现更多突破性成就,让中国壁画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深度交叉融合 呈现智能化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 李亦奕

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改变生活的背景下,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趋势更加清晰。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反映中国美术在数字媒体和新媒介方面的探索成果,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因时因势拓展平台,将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和动画三大门类组成一个展区,与油画作品同时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

展览共收到投稿作品2877件,经初评和复评,共选出参展作品233件,涵盖实验艺术74件、数字艺术73件、动画86件,其中进京作品31件。这三类参展作品整体呈现出题材丰富、形态多样、制作精良的特征,在创作手法上把手工制作、数字处理、动态影像等不同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音画交融、沉浸互动、可观可读的展览场景。

实验艺术是第二次进入全国美展的平台,从参展的作品来看,类型多样、媒介多元是比较突出的特点,反映了该领域艺术创作的开放性。相比于过去依托现成品创作,本次展览中,借助新科技应用的作品表现突出,对于社会、自然和生态问题的深度研究的作品也呈上升趋势。入选作者多为青年艺术家,他们敢于创新,其中观照自我内心状态和生存状态的作品占较大比重。

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数字艺术是首次进入全国美展的平台,参展作品的整体面貌丰富多元,除了传统的CG(计算机图形)绘画,也有与混合现实、交互设计有关的作品,还有大量借助于人工智能艺术生成的作品。参展作者来自不同领域,既有数字艺术从业者和艺术家,也有来自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有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了对于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不同理解。

动画是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画种,进入新时代以来,动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次展览入选的作品,既有反映社会建设和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许多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既有数字AI辅助创作的作品,也有传统手绘作品,还有一定数量的定格动画,展现出中国动画创作蓬勃向上的面貌。尤其是《安平桥》《梦想》《住在灯里的爷爷》《沙海》《敦煌守卫者》《二十四节气》《长江印象》《朱鹮》等作品,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入手,将传统艺术的思维、理念和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转换,让一帧帧科技感很强的画面彰显出中国美学风范。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广大美术工作者从艺术、创新、创意的角度去运用数字技术,让作品的审美和感知领域往更纵深、更宽阔的空间拓展与延伸。入选作品总体呈现出向智能化发展态势以及着力构筑引人入胜的空间景象和意境的努力,对超现实的虚拟空间甚至有着多种多样的表达。同时,广大美术工作者也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数字技术向智能AI的跨越中,努力地表现好中国文化理念,诠释好中国人对于和谐、平衡、协调、共生的追求,展现出艺术家与时俱进、关切现实的创新思维,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理念,彰显了新时代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工作者的时代责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将两个美术门类同时落地一个城市,是全国美展历史上的第一次。“油画在上海的发生发展,代表性地浓缩了百余年来中国油画的历史进程。上海更是文化的纳新和创新之地,第一部国产动画片就诞生于上海,今天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上更是走在前列。因此,两大展览在上海举办,可以说是深刻联系起上海文脉,鲜明体现出上海精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说,这些彰显出东方独有的美学精神和人文关切的油画和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创作,必将为研究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提供更多元的学术视角,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不同艺术体裁对当代人文性的丰富表达。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