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但生活還要繼續。這一次,我們按下了一個陌生的“重啟鍵”:“靈魂”一如既往工作上學,而“肉體”必須受在家裡。人們必須適應一些新方式——比如通過線上遠程視頻好好生活。
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職員張可,在早晨9點鐘的鬧鈴聲中醒來,吃完早餐,簡單收拾頭發,化點淡妝。10點鐘,張可在手機軟件裡“打卡”,緊接著開部門視頻會議。
在北京某小區的年輕小保姆,下午做完家務后就看起了視頻網站上的電影,看完后又去b站搜索美食up主的做菜直播,鑽研廚藝。
高二學生王佳琛,正在臥室裡盯著電視屏幕看在線語文課,忽然窗外傳來孩子的喊聲。王佳琛開窗張望,鄰居家上小學的男孩,站在陽台上朝對面樓叫他同學:“×××,我真的太無聊了!我好想出去上學啊,你要和我一起去上學嗎?”
對面樓的同學隔空回復:“那你飛過來,我們一起看在線課程吧!”
疫情之下,生活還要繼續往前走,那我們暫時先在視頻上見。
隔離期間心理距離擴大,要找回親近的感覺
“我們每天在線辦公,開視頻會議,感覺甚至比之前坐班時還更有工作激情,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在文化創意公司上班的95后姑娘彤彤,“宅家上班”5天后,已然很能接受這種工作模式。
在老家過年時每天刷著關於疫情的新聞,彤彤內心特別焦慮,一直在想年后上班該怎麼辦。后來公司宣布員工暫時在家在線辦公,她發現大家工作積極性頗高,效率並沒降低。“在家裡依然照著往常作息表做事,開會或者和同事溝通都用視頻,在這個階段是最好的選擇了。畢竟如果還去公司坐班的話,還要為交通、飲食、防護等多件事犯愁,而此刻不出門是最安全的,而且也沒影響工作”。
而同樣進入“宅家上班”模式的張可,坦言目前還不太能順利切換“頻道”。她有點苦惱,感覺整個人效率堪憂,例如寫著策劃案時忽然接到電話要下樓取快遞﹔和同事語音通話討論問題時會感覺特別不順暢,因而異常煩躁﹔午后很容易犯困,一不留神就倒頭睡了。“每天早上起來想著要做10件事,結果到晚上吃飯了也沒做好3件,還被領導批評狀態差。或許我不適合被‘放養’在家工作吧”。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瑋博士指出,疫情期間大家普遍隔離在家,相較於往常,精神上顯著的一個變化是“心理距離”被擴大了。
“這種心理距離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安全感、親密程度等。現在大家線上遠程辦公,有些人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會增加。”王瑋表示,不適應心理距離擴大的人,通常會很排斥這種變化。這時候,要努力接納自己,告訴自己“這就是合理的”,是“正常化”的,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就好,而不要以為個人出了什麼問題。
王瑋認為,在這個階段大家必須加強與周圍人的溝通,通過很細小、很實在的事情,找到平日裡相互親近、協同合作的感覺。同時,要保持個體的穩定性。“你要找到穩定自我的感覺,而不是慌亂和激動,要讓自己沉澱下來,認識到自己是誰,要做些什麼”。
把要做的事和情緒剝離開來,增強“可控制感”
當前所有學校“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開展線上教學。這場教育“變革”的到來像一陣龍卷風,學生、家長、教師都有些措手不及,所有人倉促搭建起了全新的“雲課堂”。
開場不免有些狼狽。
家長們第一次摸索新鮮的直播教學平台,結果平台太卡了,時常出現一多半學生進不來,老師一直干等的情況,一節課講不了幾道題。等到平台緊急擴容,學生們才順暢“進教室”。
為了督促王佳琛用心聽課,父母、姐姐也會和他坐在一起看在線課程。陪伴兒子一起在線視頻課程3天,父母還不太適應。比如做教師的爸爸覺得,視頻課程進度太快了,通常一堂課講解一兩首詩已“飽和”,而視頻課程講解好幾首,擔心兒子消化不了﹔拍照上傳作業不熟練,經常搞錯科目和微信群。
學生們第一次看老師端坐在“煙火氣重”的家裡講課。視頻背景是滿滿當當的日用品、不時閃現的家人,甚至體育老師直播上課還拉著親兒子一起做示范動作……大家還不太習慣在微信群裡交作業、發視頻,但另一種感受是:線上師生交流比往日多了幾分輕鬆、親近感。
教師們也是第一次對著電腦攝像頭和麥克風,努力想象自己其實在面對幾十號學生上課。剛成為大學裡年輕講師的90后姑娘李瑤,表示內心是一種“焦慮、忐忑、又很奇妙”的滋味。
“以往我會嫌棄很多網課講得空泛無聊,等到自己實踐時,才發現不易做好。你要預想好學生的反饋和可能的思考點,調整節奏,而不是一口氣念講義。”李瑤感覺,快速接納曾經一度感到陌生的視頻網課,某種程度上也刺激自己深入思考如何實現更有效果的教學。
王瑋覺得,這個特殊時期學校開展在線課程,是一次很大的變革。“也許我們都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走出習慣的方式,擁抱變化”。
她指出,身處轉變期的家長、學生和教師,首先要做到的一點是:一定把在線教學這件事和因疫情帶來的復雜情緒剝離開,不要混合在一起。王瑋表示,當下大家對在線課程新模式可能存在心理准備不足的情況,同時也很容易把疫情期間個人對工作、家庭事務的擔心,帶到對新教學方式的態度上。
“把自己從慌亂、復雜的心理狀態中剝離出來,思考對於教學這件事情,我應該做些什麼?能夠做些什麼?捋清楚后,有助於他們適應這個模式的轉變。”
在王瑋看來,各種遠程新手段涌現之時,每個人確定自己的“可控制感”非常重要。“突如其來的變故,很大程度上會打破人們這種控制感,有人會對這種不太熟悉的變化,產生一種自我價值感的懷疑,比如說極端環境下覺得自己干什麼都沒有用,看不到希望”。
在特殊時期建立“可控制感”的最好方法就是積極學習、工作,做具體的事情,能大大降低新變化帶來的緊張和焦慮情緒。“這是緩解你惶惶不可終日情緒的有效辦法”。
找到適合自己的團體,消除隔絕感和孤獨感
王瑋認為,大家宅家工作、學習久了,心理容易產生隔絕感和孤獨感,可通過一些合理途徑宣泄負面情緒,多開展一些能與他人產生熟悉聯系的在線娛樂活動。
近來,網絡上也涌現出一批依托視頻直播、契合宅家主題的產品或“玩法”,例如明星在家錄制自己輕鬆日常生活的視頻節目《嘿!你在干嘛呢?》《好好吃飯》等。
疫情期間,線下演出無法如期正常開展,但隻要腦洞足夠大,網友們依然能宅家看演出。例如摩登天空與b站合作開啟了“宅草莓不是音樂節”,做了一場把以往草莓音樂節現場內容與音樂人自制“宅視頻”混合為一體的“偽音樂節”。
音樂人分享自己的宅家生活,如寫歌、做飯等,同時在視頻中提醒樂迷注意防疫。“宅草莓”直播期間,單日最高彈幕數近10萬。
另外,雖然一些線下演唱會暫時無法舉行,但粉絲們用“線上團建”的方法舉辦屬於自己的“雲演唱會”。
原定於元宵節舉行的R1SE演唱會因疫情延期,當晚粉絲在全民K歌建立房間,大家認領歌曲、排順序,由於房間人數受限,更多粉絲通過b站錄屏直播進行觀看。
粉絲們把能進K歌直播間的觀眾叫“內場觀眾”,把b站的觀眾叫做“山頂觀眾”。在直播間的粉絲刷評論“有朝一日我也能搶到內場票前排蹦迪了”﹔b站的觀眾則發彈幕說:“我們山頂蹦迪一樣很high,音質照樣好!”
這場粉絲自發組織的“雲演唱會”氣氛熱烈,當晚b站觀看直播人數達3.3萬人次。
王瑋覺得,現階段大家能找到一些線上方式抱團玩耍,融入積極正面的團體,這種感覺能對個體自我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團體支持,社會性動物不是一片隔絕的孤島”。
她建議,宅家期間大家可以多給自己制定一點小目標,完成一些計劃已久卻始終沒踐行的心願。“面對看似不好的事情時,不同的人會看出不同的機會來。也許焦慮的人就終日恐慌,不斷搶購口罩和酒精,而有的人就能發展自我、充實自我”。